玉出和田耀千秋——浅谈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

2016年06月23日

“玉”是天、地、人三者相融一体的象征

诗歌“敕勒川,阴山下,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,生动描述了古人对世界“天圆地方,星罗棋布”的感性认识,在农耕时期,先祖对天、地、人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哲学的高度,这种思想来源于农业社会靠地生长,靠天丰收的外在因素。人以土为本,以水为命,顺天时,因地利,靠人和,是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。这种文化催生了“天人合一,和谐自然”的世界观,相传伏羲“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”,这八卦之说便是上古巫术的延续,其目的便是通过“类万物”来实现人与“神明”的沟通,与神明的沟通是为了获取事物的变化,从中得到与之共生共荣的道理,这边是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起源。

古人在做巫术时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便是玉,这从“玉”字的三横一竖便能看出来,三横代表的是天、地、人,一竖代表的是执行巫术的人,意思是巫师通过手持玉器举行祭天地的巫术仪式,来传达上天的旨意,指导人们进行春耕秋收,夏眠冬藏,顺应自然时令生息繁衍。这种与自然和谐相融,顺应天时地利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,演变为儒家“外圆内方,张弛有度”的中庸之道,道家“任性自然”的无为之治和“寄情山水”的性灵美学,这些思想在上古玉文化中都有所呈现,从上古时期的玉琮,外方内圆是象征天圆地方,中部空洞是寓意直通上天,与神灵沟通,玉琮上的饕餮纹则是对巫师跳傩舞场面的生动再现。

“玉”是儒、释、道三元文化的共同载体

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大脑,让我们向外看,怎么活;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骨架,让我们向内心看,活着为了什么;佛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眼睛,让我们向远处看,活着如何面对生老病死。儒、释、道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体,三者的组合,让我们能够正确地对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,平衡在生活中因外在因素导致的内心变化。而这三种思想的物质载体便是玉。

儒家要我们做君子,君子的表现就是“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”,而君子的象征便是玉,就像“玉”字中间的那个点,为佩于腰部之意,有正衣冠,使行走步伐与玉佩碰撞声音相协调,以达到“礼”的规范;清脆悦耳的声音传播远方,使主人不见其人便闻其声,光明磊落,少了偷偷摸摸之嫌,达到了“正”的境界;“谦谦君子,温其如玉”的形容,则是从内在修养来要求君子要像玉石一般温文尔雅,坚贞不屈。儒家思想以君子之风来规范世人的言行举止,内外兼修,以致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人生境界,这种圣贤之道,被孔子完全融入到了玉文化中。

佛家要我们大慈大悲,重视因果报应。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怀着至诚之心保持对佛的敬重,敬重的方式是将人间的至宝供奉之,放下自己的欲望,容下菩提纯净的身躯。同时,佛家教义中,诸佛诸菩萨的神通非一般的器物能够发挥出来,而是集世上最珍贵稀缺的八宝,玉便是其中之一,那佛光普照,祥和美好的极乐世界便是八宝铸造而成。同时在世俗文化中,“男戴观音女带佛”祈福保平安的祈愿,也是通过以宝贵稀缺的玉来寄托的。

道家最接近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他要我们做到“小隐隐于野,中隐隐于市,大隐隐于朝”,也就是做到物质与精神,内在与外在的平衡。这种平衡给我们一种知足常乐,乐观淡泊等能给我们带来内心压力积极释放的思想,激发出中国艺术的“山水情怀”、“田园情调”和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”的美学意境,明朝治玉大师陆子冈独创的“子冈牌”,牌正面以文徵明、唐伯虎等名家的山水人物画为景,背面则浅浮雕诗文,这种形制创新的玉牌,正是道家“身处喧嚣处,心随野鹤飞”天人合一之思想的展现。

“玉”是福、禄、寿、财等世俗文化的传播平台

玉必有工,工必有意,意必吉祥。玉石自身质地缜密,坚贞刚韧,温润莹亮,色泽多姿的特点,具有耐磨、稳固、不易破碎损坏的品质。自唐宋以来,玉既保留了高高在上的神权和皇权色彩,同时又融入到了浓郁的世俗文化中,世俗文化的主体便是对“福、禄、寿、喜”等美好祈愿的表达,这种寄托和祈愿通过玉为平台传播开来,增添了神圣性和崇高性。

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性格处处体现在文化创造之中,在玉雕作品里,吉祥的世俗文化是通过外在事物的组合,再以中国文字谐音、通假等形式表现的,将平常的花草动物再现,将神话的人物写实,通过实实在在可触摸的形式来感受到吉祥文化的亲近,,如蝙蝠是幸福的代名词,一颗松树是长寿的象征物,童子抱鱼的组合寓意年年有余,多子多福......

这种可触摸、可眼见的世俗文化,让中华民族在生活中享受文化艺术的真善美,而雕琢在玉石之上,则彰显出我们对生活的珍惜和享受。有玉在,心常宁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作者:王如东